博客斯集装房网

181-6278-8876

“海拔3000米”的集装箱建筑

发布日期:2022-02-22 14:34:03来源:BOXER浏览次数:0

你敢想象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摘下一棵“上海青”,炒一盘可口的菜吗?利用最新的智能栽培系统,这个想象便能照进现实!2022年1月9日,装着青蔬的“集装箱”终于抵达海拔3000米的川藏铁路线建设现场。

这“集装箱”并不普通,外看为常见“集装箱”,实则是智能“植物舱”,2021年5月首次在崇明花博园区亮相。7座“集装箱”由同济大学智能环境团队携手中集集团(扬州基地)等共同打造,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了特殊环境中的蔬菜种植难题。当时,该项目包括栽培系统、空调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和集装箱体,其中,核心栽培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营养液栽培架。每个植物舱内占地15平方米的多层叠加式栽培架上可以安置1000多棵生菜苗,指甲尖深的定制营养液在管道中进行循环。一棵小生菜苗只需要大约半个月便可成熟,相比于在自然环境中1个月的生长成熟期,该生产型智能栽培系统的效率更高。

绿叶蔬菜生机勃勃,种植舱效果甚佳,整体已达预期。于是,2021年8月,一个新方案落地,“集装箱”即将攀上3000米的高峰。

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严苛,绿叶蔬菜的种苗类型比不上地处沿海的崇明丰富多样,这意味着种植舱需要因地制宜,迭代改进。源自崇明的第一代植物舱主要具备种植功能,而应用于川藏线的“集装箱”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育种功能。菜籽在其中育种发芽,在特定的培养架待小苗长成中苗后,再将菜苗定植于种植舱。据了解,此次同济大学与铁五院合作研制的集育种、种植一体化的种植舱是目前国内首次落地应用高度集成一体化的智能种植系统。
 

考虑到高海拔地区空气密度低,再加上冬季川藏线室外气温较低,研究团队反复对硬件装备进行调整优化,加强了舱体的密闭性,并同步调整舱内温湿度的数值,确保蔬菜能够正常生长。2021年10月,进行设备装配,随后开始系统流程测试和育种、种植流程的工作。2022年1月6日,箱体载着菜籽和菜苗长途跋涉,“进军”川藏。一路颠簸,生长状态依旧良好。

如此,该AI植物舱的实地应用可以切实解决川藏铁路施工建设人员对于蔬菜的供应需求。2月14日,据驻扎川藏线的研究团队成员视频反馈,抵达川藏线已逾一个月的生菜和青菜生长态势良好,已达到预期效果。主创团队满怀信心,将以这一处为示范点,继续在川藏铁路沿线区域扩充种植舱的投放点位,在未来几年支持川藏线的建设。

同济大学智能环境团队刘东老师表示,研究团队将继续攻克技术难题,探索将该系统应用至沙漠、热带等自然环境中的可能性,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践行“低碳环保”理念,“花博会落地的AI植物舱只是个开始,未来我们也希望与崇明这座生态岛有更多合作。”

近年来,崇明区积极开展与沪上各大高校的合作,引进人才,培育项目,用前沿的科技与智慧赋能“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前有复旦、华师大东滩治理互花米草,后有交大助力长兴“世界级海洋装备岛”发展。今年1月18日,同济大学又与崇明区人民政府签署新一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同济大学碳中和学院”和“同济崇明碳中和研究院”,探索新型碳中和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零碳技术与碳资源管理的国际化平台,助力崇明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岛”和“碳中和示范区”。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高原,小小的“集装箱”走过千山万水,承载的却是无数科研人的美好愿景。也道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